产品经理的分类
偏C端
- C端:面向终端用户或消费者的产品,往往承担流量获取和转化的重任
- 用户是个体
- 强调交互体验
- 数据驱动设计: C端产品对每一个按钮、组件、页面都要进行全面、精确的数据监控,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方案并持续优化
- 收益容易量化: C端产品关注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日活、UV、PV、转化率等,任何功能的设计都可以确定明确的考核指标,项目收益容易量化和评判
- 运营决定存亡
- 商业变现:帮助互联网企业将流量转化为收入的产品
- SEM、广告投放、增值服务
偏B端
- B端:B端产品要符合商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能够满足商业用户需求,将已有商业运行逻辑进行系统化、信息化、高效化处理。(供应链管理、CRM、配送管理,供商户、商家使用的产品)
- 目标用户是一个群体: B端产品用户群体是某个业务团队或组织,B端产品帮助他们实现分工协作
- 效能第一体验第二: B端产品的目标是解决组织的某类业务问题,因此聚焦于流程,提升业务效能是最重要的,打磨交互体验则处于次要地位
- 强调抽象和逻辑: B端产品背后的业务复杂度高,人员、分工、协作、流程、规则随时可能调整,对产品经理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将看似散乱无章的业务抽象出共性,进行合理建模和设计
- 收益难以量化: B端产品要支持、解决业务问题,但业务成效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很多时候并非取决于B端产品设计的好坏
- 数据与策略:对企业内外部所有数据进行挖掘并利用的产品,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深层次信息来有效提升对应业务的绩效(报表工具、可视化分析产品及业务分析产品)
- 数据治理、报表设计、数据监控
- 数据的挖掘、探查、分析和价值输出才是产品的“灵魂”,而报表、可视化工具只是产品的“表面”
其他
电商、AI等
B端产品经理业务方向和工作方向
- 业务平台垂直方向
-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 TMS(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其他企业所需的支撑公司运营的系统
- 基础服务
- Passport:企业客户账号管理体系
- MDM:Master Data Management,主数据管理
- Auth:Authorization Management,权限管理平台
- Org:Organization Management,组织架构管理平台
- Msg:Message Service,消息服务
- SSO:Single Sign On,单点登录服务
- 办公协同方向
- OA、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即时消息系统等
B端产品经理工作流程的5个阶段
- 规划阶段:基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获取并分析需求,规划B端产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 设计阶段:基于需求和规划,设计产品信息架构、原型、交互、UI方案等
- 研发阶段:根据已经设计好的产品方案,设计技术实现方案及推动产品研发
- 发布阶段:制订产品发布前的部署和培训计划,推动产品上线
- 监控阶段:监控产品上线后的效果,收集并分析用户反馈的信息,并形成新的需求
B端产品经理从5个层面开展工作:
- 战略层:目标是什么,要盖一个满足什么目的的房子?
- 范围层:界定实现目标的范围和边界,在什么范围内盖房子?
- 结构层:大体轮廓,房子框架是什么样的,各部分有什么样的联系?
- 框架层:设计出具体执行的方案和路线图,房屋的施工设计图
- 表现层:最终的输出物——产品,最终房子的呈现效果
做战略规划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分析和预测需求
2.现状分析
3.缩小差距
典型的业务分析框架:从战略战术到执行
B端产品经理工作流
B端产品建设
总体建设流程
- 自顶向下,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工作
- B端产品和C端产品建设流程对比
- B端产品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而设计的,需求来自业务调研和业务面临的问题
-
C端产品要实现公司商业模式的落地,承载着公司的商业目标,需求来自对商业模式本身的分析与研究,包括市场分析、客户群分析等
- B端产品要支持业务整体运作,MVP版要保证至少一个核心业务流程的运转,而不能是一个或几个功能点
-
C端产品需要解决用户的痛点,MVP版可以是解决一个核心痛点,可能只包含一两个功能点
- B端产品面临复杂的业务场景和用户场景,在细节设计时,必须关注建模、抽象、角色、权限等问题
-
C端产品面临的场景相对单一,并且使用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个用户,主要关注用户的体验和交互设计,角色和权限重要性要低一些
- B端产品上线后,要进行全员宣导培训,产品运营工作相对简单
- C端产品上线后,需要运营团队进行持续推广,并且通过快速迭代迅速优化产品,响应用户需求。运营直接决定产品的市场化效果
业务调研
B端业务调研的常用方法包括深度访谈、轮岗实习、调研问卷、数据分析、行业研究等。
C端需求是为了解决用户痛点,B端需求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 在需求分析方法论上有些区别,例如,C端产品的需求分析方法论(例如广泛采用的KANO模型)并不适用于B端产品。
产品整体方案设计
B端产品的整体方案设计是后续细节设计的指导性方针,是细化设计的基础。遵循自顶向下的设计思路,可以依次设计核心业务流程、产品定位、应用架构、功能模块、演进蓝图,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勾勒出B端产品的轮廓。
- 核心业务流程代表业务的主干脉络,需要思考业务的各个参与方、涉及的系统
- 产品定位是对产品概要性的总结和陈述,简明扼要地描述产品对业务的支持范围,或总体的功能目标。产品定位要说清楚产品针对谁提供什么支持
- 在设计一套新系统时,必须考虑如何和公司现有系统架构融合,不同系统的模块之间如何衔接
- 功能模块图就是一幅完整的规划蓝图,能体现出系统的一二级导航菜单结构,是系统的骨架
- 演进蓝图用于规划项目建设进度,优先实施高优先级需求
产品细节方案设计
B端产品的细节方案设计包括领域建模、页面流转设计、界面设计、权限设计等。主要流程如下:
- 构建领域模型
- 针对业务特点,归纳并设计对应的底层数据模型
- 合理地总结客观世界的对象和关系,并实现最基本的数据模型设计
- 完成功能模块和操作交互的设计
- 基于流程确定页面流转图
- 跨职能分系统流程图:谁(操作角色)在哪儿(哪个系统)做什么(完成什么工作)
- 页面流转图:用户完成某项工作需要访问的页面及页面跳转顺序
- 每个页面的具体设计,同时提前规划好系统用户角色
- 完成权限设计
- RBAC
软件系统的权限包含两部分:
- 功能权限,指各个角色可以操作的界面、按钮等,例如管理员可以进行新增、删除、修改等操作;运营人员在同样的页面上只能使用各种筛选条件查看数据,无法做更改
- 数据权限,指各个角色在各页面中能看到的数据范围,例如分公司管理员在订单查询页能看到分公司的所有订单,而区域主管在订单查询页只能看到所在区域的订单
RBAC模型的ER图
界面设计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 反馈原则(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系统应该在合理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向用户提示或反馈目前系统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
- 隐喻原则(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系统要采用用户熟悉的语句、短语、符号来表达意思。遵循真实世界的认知、习惯,让信息的呈现更加自然,易于辨识和接受
- 回退原则(User control and freedom):用户经常会不小心操作错误,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功能,让程序迅速恢复到错误发生之前的状态
- 一致原则(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同样的情景、环境下,用户进行相同的操作,结果应该一致;系统或平台的风格、体验也应该保持一致
- 防错原则(Error prevention):系统要避免错误发生,这好过出错后再给提示
- 记忆原则(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让系统的相关信息在需要的时候显示出来,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 灵活易用原则(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系统的用户中,中级用户往往最多,初级和高级用户相对较少。系统应为大多数人设计,同时兼顾少数人的需求,做到灵活易用
- 简约设计原则(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对话中不应该包含无关的或没必要的信息;增加或强化一些信息就意味着弱化另一些信息
- 容错原则(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错误信息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而不是只向用户提示错误代码;提示错误信息时要给出解决建议
- 帮助原则(Help and documentation):对于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用户往往不需要经过培训就能轻松上手使用,但是提供帮助文档依然是很有必要的。帮助信息应该易于检索,通过明确的步骤引导用户解决问题,并且不能太复杂
业务报表的核心价值是掌握事实、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产生对策。 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是报表设计的核心,绚丽的交互只是次要的外在。
B端与C端埋点的不同:
- B端产品,尤其是业务系统,往往借助埋点观察并研究用户对各项产品功能的接受程度、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操作习惯等,从而进一步评估功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帮用户提高了效率等,为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
C端产品通过数据埋点来持续优化设计。C端产品对交互设计要求高,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因此C端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要想尽办法持续优化功能,而优化的前提是细致、全面的数据埋点和分析,这样优化方向才是明确的
- B端产品多为PC端Web站点,在Web埋点工作中,很多时候只需要分析页面级别的流量和行为就足够了,然后就可以做基本的分析监控了
- C端产品多为移动端App版本,用户的操作都在屏幕的方寸之间完成,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因此C端产品对各种点击、交互行为的监控非常严格,会对所有交互行为做细致的埋点,以便全面掌握用户的动作,并进行准确优化
文档管理要做好规范命名、版本管理、存档管理。
技术方案设计
产品经理懂技术更好,对于评估实现可行性、工时有帮助。
项目管理与实施
B端项目管理经常面临如下两个挑战:
- 容易发生跨端(跨系统)现象
- 在团队规模小时,一个研发团队管理了所有的系统,或者所有的模块都在一个系统里,很少出现跨端现象
- 随着系统复杂度增加,子系统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各个团队负责各个业务线的不同系统,公司发起的跨端任务自然会引起跨端现象
- 因为单个业务方的需求,导致多个业务系统都需要修改,产生跨端现象。跨端会带来各种困难,例如难以获得其他团队的支持、难以取得整体的排期等
- 项目周期长
- 当B端项目出现跨端现象,或者涉及流程改造等复杂需求时,都会面临较长的项目周期
- 项目周期拉长,就会导致存在各种变数和不确定性,出现项目风险
高效地推进非公司级别的跨端项目:
- 明确项目收益价值
- 找到KP(Key Person,关键人物)并积极游说
- 保持强的推动力与执行力
有效把控项目进度:
- 细化工作,明确交付
- 通过机制把控进度
- 例会,每日站会,周报等
- 保持足够的责任心
运营迭代
B端产品运营通过挖掘B端产品的能力 (即对现有功能进行推广、协助完成产品的升级优化),帮助企业解决业务问题(营收增长问题,风险控制问题等)。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功能推广培训、问题解答处理、需求采集过滤、项目效果分析、业务诊断分析几个方面。
功能需求和技术优化都需要注意,避免欠下技术债。不同系统发展阶段下技术优化资源投入比例建议:
企业级应用架构
典型的企业级应用架构图:
产品经理必然要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职能部门的设计;理解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的业务情况下,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组织架构的演进等,从而对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形成清晰的理解。虽然不同企业在这些核心业务版块的运作细节不同,但是业务的本质是相同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大体思路是一致的。
在企业应用系统建设中,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问题,即因为各种原因,在建设单个应用系统时,没有和外界系统进行良好的打通,导致某些流程或数据对外界系统来说是孤立的,最终给业务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战略现在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优秀的企业级应用架构特点:
- 业务定位和边界清晰
- 系统松耦合、高内聚
- 易变的新业务不影响现有业务的稳定性
- 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单向流转
- 综合考虑架构的合理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 深入思考新系统与旧系统的关系
DDD驱动的B端产品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
DDD不但在软件架构设计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思路也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引入领域专家,通过领域建模从战略和战术层面指导和设计B端产品。
- 领域:问题领域、业务领域
- 核心域:主要的业务,优先级最高的,最重要的业务部分
- 子域:支撑核心域的业务部分,被称为支撑子域。用户权限、安全等可用于整个业务系统的部分,被称为通用子域
- 界限上下文:一个显式的边界,域内通用语言的适用范围
- 上下文映射图:各子域之间,子域与核心域之间的支撑与交互关系。各域之间可通过开放主机服务、防腐层等方式交互
- 通用语言:领域内使用的,无歧义的业务描述语言
- 名词:命名概念(实体)
- 形容词:描述概念(实体的属性)
- 动词:可以完成的操作(实体的行为)
架构
常见架构:
- 分层架构
- 六边形架构(端口与适配器)
- 面向服务架构SOA
- REST
- 命令和查询职责分离CQRS
- 事件驱动架构
- 分布式架构
实体
实体的唯一性和可变性:一个实体是一个唯一的东西,并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变化,且具有唯一的身份标识
- 系统自动生成唯一标识UUID
- 由用户输入唯一标识
- 其他限界上下文提供唯一标识
值对象
何时使用值对象建模:
- 度量或描述了领域中的一件东西
- 可以作为不变量
- 将不同的相关的属性组合组合成一个概念整体
- 当度量和描述改变时,可用另一个值对象替代
- 可和其他值对象进行相等性比较
- 不会对协作对象造成副作用
领域服务
领域服务表示一个无状态的操作,用于实现特定于某个领域的任务(将所有的业务细节封装在领域服务内)。当某个操作不适合放在聚合和值对象上时,最好的方式是使用领域服务。
应用服务与领域服务的区别:
- 应用服务:不处理业务逻辑,通常是系统层面的远程过程调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等
- 领域服务:处理业务逻辑,应用服务是领域服务的客户方
何时使用领域服务建模:
- 执行一个显著的业务操作过程
- 对领域对象进行转换
- 以多个领域对象作为输入进行计算,结果产生一个值对象
领域事件
领域事件是领域中所发生活动建模成的一系列离散事件,表示领域中所发生的事情。每个事件都用领域对象表示。
何时使用领域事件:
- “当……”
- “如果发生……”
- “当……的时候,请通知我”
- “发生……时”
模块
模块用于存放领域中内聚在一起的类,从而达到高内聚,松耦合性。
- 模块应与领域概念保持协调一致
- 根据通用语言命名模块
- 不能机械地根据通用组件类型和模式创建模块
- 不能将模块设计为静态的概念,要与模型中的对象一道建模
聚合
聚合是指将实体和值对象在一致性边界之内组成聚合,表达了与事务一致性边界相同的意思。
- 建模真正的不变条件(在一个事务中只修改一个聚合实例,聚合边界应与业务约束一致)
- 设计小聚合(使用根实体表示聚合,其中只包含最小数量(必须与其他属性保持一致性的)的属性或值类型属性)
- 通过唯一标识引用其他聚合(通过标识引用使多个聚合协同工作)
- 在边界之外使用最终一致性(事务一致性、最终一致性)
资源库
资源库表示一个安全的存储区域,存储需要进行全局访问的对象。
- 只有聚合才拥有资源库
- 面向集合的资源库:模拟一个Set集合,不允许多次添加同一个聚合实例
- 面向持久化的资源库
- 资源库面向领域集合,DAO主要从数据库表的角度看待问题
集成界限上下文
集成界限上下文的三种主要方式:
- API
- 消息机制 -RESTful
应用程序
领域模型通常位于应用程序的中心位置,应用程序通过用户界面向外展示领域模型的概念,并允许用户在模型上执行各种操作。
应用服务只用来协调对模型的任务操作。应用服务是领域模型的直接客户。
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旭日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