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的基本要素
干预设计过程是为了找到现实中已有的事物的替代品,分析这种替代品的可能性,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确定其是否可以创造价值。
- 可能性分析
- 验证并找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 干预设计和选择
- 预试验并使之运行
- 对之前的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进行验证
可能性分析和验证
可能性分析的四个方法:
- 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
- 基于个人感觉分析
- 基于外部资料分析
验证的目的是通过先进的科学过程来确保我们达成目标,让我们避免基于错误假设得出错误的结论。
行为陈述
干预设计过程的核心是行为陈述:
当某些人(人群)想要做某事(动机)时,他们如果具备什么条件(限制条件),就会做什么(行为)[ 由(数据)衡量 ]
- 人群=你正试图改变其行为的一群人
- 动机=这群人实施某行为的核心动机
- 限制条件=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不受你控制
- 行为=当这群人有以上动机,且满足以上条件时,你想让他们做的可衡量的活动
- 数据=你在这群人的行为发生时所做的统计
行为陈述中的常见错误:
- 选择错误的行为
- 缺乏行为陈述:只关注愿景陈述而不是行为陈述
- 不够大胆的行为陈述
- 坚定最初的行为陈述,即拒绝改进行为陈述
压力分析和压力验证
促进压力和抑制压力均可被用来改变行为,如果促进压力超过抑制压力,我们就会做出行为;如果抑制压力更强,我们就不会去做。只有成功地把验证过的压力和与其对应的干预设计结合起来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把干预设计变成真正的实施过程,才能使那些压力起作用。检验你所识别的压力正确与否的唯一方法是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干预能否真正地改变行为。
- 促进压力往往不适用于所有人
- 抑制压力更具辨识度,更容易在众多干预手段中脱颖而出
- 抑制压力更具普遍性,能产生持续而有效的影响
- 抑制压力相对稳定,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快速改变
- 抑制压力具有可预测性,通常有相应的衡量标准
干预设计和干预选择
干预设计的关键是确定研究规模,需要针对抑制压力设计尽可能多、尽可能详尽的干预措施。
干预选择就是要找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覆盖范围最广的改变行为的干预措施。
尽管你不可能对所有的干预措施都进行预试验,你也不应该只预试验一种方法。选择干预措施不是为了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为一系列预试验方案做好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改变行为的可能性。因为,像其他所有严谨的科学一样,好的行为科学也需要假定你的干预方案可能无效。
- 组合干预措施
- 适当减少干预措施的种类
- 关注干预措施奏效的范围
透明度和责任感
在对已经选好的干预措施进行预试验之前,我们需要停下来,进行两方面的道德因素检查:我们要改变什么行为?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行为?这两个伦理问题体现在两个基本的行为差距上:
- 意图-行动差距:行为结果与最初的行为动机清楚地显示它们具有一致性,这就可以确保消除道德上的顾虑
- 意图-目标差距:如果改变行为不尊重他人的动机,即使动机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行为改变也是不道德的
从预试验到持续监测
干预设计过程的三个过程:“预试验”、“测试”、“大规模试验”。预试验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地衡量目标行为,逐级加大实验规模。它们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前一阶段未达预期时,不进入下一步。
高级行为改变
- 角色启动、角色调整和角色介入
- 身份是最强的压力影响因素,也是最需要小心处理的因素
- 身份可以灵活转换,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压力影响因素来转换身份
- 优化认知
- 明确你的目标人群想或者不想在何处消耗他们的认知注意力,考虑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你的干预认知环境
- 大脑很忙,所以它通常会接受默认选择,即使是对我们通常认为很重要的决定来说也是如此
- 认知负荷越大,人们就越有可能做出默认的选择
- 减轻认知负担是对现有干预的有力补充,因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会带来被期望的行为
- 独特性和归属感这两种压力能被应用于每一次干预
- 要想与众不同,那就进行私人定制;要想增强归属感,那就共享私人定制
- 文化差异
- 社会经济地位
- 消除行为和替代行为
- 设计消除行为要增强抑制压力,减弱促进压力
- 当我们专注于消除一种行为时,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个替代行为
群体的四个身份:2X2矩阵:
稳定的 | 爱好者 |
不稳定的 | 厌恶者 |
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旭日酒馆